中国人的“个性”和日本人的“执念”——立即道歉的日本人和绝不道歉的中国人

  任何接触过日本人的中国人可能都会对日本人的快速道歉印象深刻。

  例如,如果您在早上的高峰时段,您会几乎同时听到两个人的“对不起”。撞到他人的人,瞬间都因为这句温柔的“对不起”而充满和气。

  如果这个场景是在中国呢? 虽然存在个体差异,但无论年龄或性别,都会热血沸腾,争吵不休,有时还会牵扯到周围,发展成激烈的“争论”。 如果你看争吵或争议的内容,通常会发现“谁先撞了对方”、“被撞的人没有什么责任吗?”、“是否是故意的行为”等等。总之,为了认真分析“事件”的原因,弄清黑白,他们会拼命地通过“讲理”(=理论)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。 如果自己有理,伤害对方也未尝不可。 围观的人也通过查看讨论“讲理”的结果来决定他们的观点。

  也就是说,对于中国人来说,道歉就是承认过错,承认过错就有可能因为赔偿而蒙受损失,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。 话说回来,世上有很多讲不清道理的事情。也就是说“理论”不清楚。 所以,中国人会坦率的对自己没有“理”的情况道歉,但如果涉及到“讲理”的任何部分,在这个“理”得到确认之前,一步也不会让步,并绝不道歉。 交通事故双方,即使不是大事故,即使造成交通拥堵,也常见为了能在警察面前“讲理”确保现场的风景。其原因也在于“讲理”。

  但是,立即道歉的日本人,看起来很有礼貌和并富于协调精神。但如果让中国人说的话“这种道歉谁都能做到”。 因为,对于日本人来说,道歉的大多数并不等于承认错误。 相反,它具有“试图以真诚的态度试图获得周围人的同情”的本质。 道歉和认错是不同的,所以道歉是没有风险的,而且道歉的次数越多,态度越真挚对自己就越有利。 因此,无论是非如何,日本人都真诚地争先道歉。 即便是面对企业的丑闻,深表歉意的管理者虽然表现出诚恳的态度,但实质上隐瞒欺诈,拒绝承认。 由于“民意”也被这种态度所左右,所以事情在暧昧中就被解决了。

  事物即需要本质也需要形式。 道歉也是如此。 如果重视这一点,相互理解就会更容易。